第一、船队统帅亲自负责选取。
“始则预行福建广淅”,说的是开洋之前,都必须按预定计划,由船队的主要领导,除在江苏沿海地区外,亲自到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海运发达地区,考察选取“火长”。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下西洋前,王景弘就亲自到泉州选取火长。而且有资料证明,王景弘在泉州选取火长时,郑和在那里住了二个月。王景弘与郑和同为船队正使,郑和为统帅,王景弘主管航海技术,负责海船建造、航路选择、火长等航海技术人员的选取和招聘。当时,船队要开洋,有多少大事需要检查落实,二位统帅却用较长时间亲自选取火长,这说明郑和对选取火长工作有多么重视。
第二、选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当时全国海运发达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第一次世界性大航海,当然需要世界性的航海人才。中国航海历史悠久。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从宋元发展而来的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长达100多年的海运活动中,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一大批或供选取的高素质的航海人才。
以太仓地区为例,元朝这里就是海运漕粮的储存基地与开洋泛海的起点港,明初定都南京,这里号称天下第一的“六国码头”。“九夷百番,进贡万物,道途相属,方舟大船,次第来舶”。使太仓成为航海家的摇篮和远洋船员的故乡。郑和船队中许多航海人才如费信、周闻,都来自太仓。但这还不够,郑和还要“预行福建广浙”,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最优秀的“驾船民梢”者担任火长。可以说,郑和船队的火长,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优秀成果的航海技术人才。
第三、选取火长的标准要求十分高。
从巩珍叙述可以看出,只有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人,才有可能被被选取作为火长。一要是驾船民梢者,即有驾船经历,并有当过船长资历的人,“梢公”即船长或船老大,有很高的船舶操纵技能;二要“经惯下海者”,光驾过船,当过船老大还不行,必须是经常跑远洋的,了解航海知识,风云变幻,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海上经历,经得起风浪的考验,三要熟悉罗盘,会操作运用罗盘,懂得“针经图式”,要有很高的技术素养,能“浮针于水,指向行舟”;四要掌握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航海技术,即“过洋牵星术”,在茫茫大海之中,能“观日月升坠,认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准确判定船舶的航行方向(航向),精确计算船舶航行的里程(航程)以及船舶所到的地点(船位)。使船队“在更数起止,记算无差,必达其所”。而当时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无疑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航海技术的最高水准。
第四、选取程序十分严格。
首先长官亲自到现场,对候选的“驾船民梢中经惯下海”者考察,经考察合格后,正式授予火长之职,即“称为火长”,然后,“用作船师”,即明确交待其职责和工作任务——为船队引航;经过实习、试用合格,能独立为船队引航后,“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由船队长官正式郑重地把罗盘、牵星板等导航仪器和工具和针经、海图和操作规程交给火长专人保管和使用。并再三交待,“事大责重,岂容怠忽”。“针经”又叫“针路”、“针谱”、“针策”。
针经图式: 古代航海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凡是针路一般都必写明:某地开船,航向,航程,船到某地。记载针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月积月累而成。这些专书称为“针经”。图即航海图。“式”一般应理解为具体的操作规程。这些“针经图式”,是千百年来航海技术的结晶,是郑下西洋重要的航海技术资料,是古代航海技术的最高机密,是一般人根本无法接触到的。
郑和船队将“针经图式”付与火长领执,“专一料理”,说明对火长的极端信任和重视,也说明火长一职在船队航行中的责任,一点也不敢马虎。就象过去设坛拜将一样,估计这个环节应举行一个慎重的仪式,火长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并要作出郑重承诺。
由于火长事关整个船队的安危,事大责重,因此, 在开始几次下西洋时,郑和船队除了选取国内优秀航海人才担任火长外,还选取了一些外国航海者担任“番火长”,负责当地水域的引航任务,《明成祖实录》中就有“番火长”参与下西洋而受赏的记录。
(本文作者陈治政系原中国引航协会文化总监)
— END—
精品推荐
本微信公众号每周遴选各类精品向您推荐
敬请关注!
今日荐书
《装卸时间与滞期费》
作者:【英】John Schofield
翻译:魏长庚 王辉 黄军 车清瑾
审校:张永坚 高旦旎
—— 编辑推荐——
▼
海之音 | 海之忆 | 海之豪 | 调查
榜上有名 | 海上视野 | 每日一曲 | 海上文苑 | 航海日志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