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的丰富宝库中,有些字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含义而引人注目。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脔”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意蕴的汉字。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发音技巧,还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让我们一起揭开“脔”字的神秘面纱,探索它的读音和意义。
一,“脔”字的读音
“脔”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是【luán】,属于第二声,结构是上下结构。
二,“脔”字的含义
1,“脔”字本义指小块肉。
《说文》——一曰切肉,脔也。《正字通》块割也。
脔脔:切成小块的肉;
脔脍:切成块的鱼肉;
2,作动词,切肉成块。
《说文》——脔,臞(qú)也。
脔制:分割而制伏之;
“制伏”的意思是用强制手段降伏,迫使屈服。
“脔制”这个词语出自郭沫若《羽书集·“侵略日本”的两种姿态》:后一种则高呼'生命线’,高呼'皇军的威力’,老实不客气地用飞机、大炮来脔制我们。
脔割:分割;切碎;
脔股:谓割股疗疾以示虔敬;
脔身:分割身体;
“脔”字在汉语中的含义主要与切割成块的肉有关。它用来形容小块的肉,特别是经过精心切割的肉块。在古代文献中,“脔”字也常用来形容珍贵或精美的事物,如同精心切割的肉块一样,既美观又珍贵。
三,“禁脔”是什么意思?
禁止染指的肉,最美的肉,是皇家专享的。比喻某种珍美的、仅独自享有,不容别人染指的东西。
关于“禁脔”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晋元帝时,《世说新语·排调》上的记载:
东晋刚建立初期,经济落后,物质比较匮乏。把猪肉看作是非常好的食物,群臣每得到一头猪,就会把猪项上的肉割下来,送给晋元帝吃。他们认为,猪项上的肉肥美,是食物中的极品,只有晋元帝才配品尝,别人都不敢私自吃,当时被称为“禁脔”。
为什么把人比喻成禁脔呢?现在小鲜肉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这也是东晋时期的一个历史典故,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官员谢混有关。
谢混太保谢安的孙子,会稽内史谢琰的儿子,同时也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婿。以其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成为当时社会的中心人物,在政治上,他曾担任中书令、中领军和尚书左仆射等职。
在文学方面,谢混以诗文著称,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有“江左风华第一”的美誉。
故事是这样的:晋孝武帝司马曜让王珣,为自己的女儿晋陵公主选个女婿。孝武帝说:王敦和桓温这样的虽然才华横溢,但是这种人就喜欢干预别人的家事,这种人我不喜欢。像刘惔和王献之这样的我就很中意。最后王珣向孝武帝推荐了谢混。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婚事还没有成,孝武帝就驾崩了。然后呢,袁山松也看上了谢混,打算把女儿嫁给谢混,就来问问王珣的意见,王珣说到:你还是不要靠近“禁脔”了(言外之意就是这是皇上的女婿了)。最后谢混还是娶到了晋陵公主。这是首次把男子称为肉。这也是当今社会为什么把年轻、帅气的男性称为小鲜肉的原因。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称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每当公布成绩的时候,各地的有钱人家就会到地方看看是谁中了状元,为自己的女儿争选女婿,那时就是把中状元的男性称为“脔婿”
古时有“禁脔”、“脔婿”,现代有“小鲜肉”,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
四,“脔”字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脔”字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重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对食物的一种描述,更是对烹饪艺术的一种赞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脔”字的出现,往往与对美食的描绘、对宴会的记述和对生活品质的向往联系在一起,传递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张巡 《铁笔歌》——捣贼室兮焚寨,脔贼肉兮充饥。
“脔”字在这里就是指切肉成块。
五,“脔”字的现代应用
在一些文学作品、美食评论和日常交流中,“脔”字以其独特的寓意和形象,被用来描述食物的精美和生活的精致。
六,结语
通过对“脔”字的探索,我们不仅学会了它的正确读音,也对这个字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字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继续探索汉字的奥秘,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不仅可以拥有广阔的视野,还可以赋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点击下面公众号名片汉字里的小秘密,等你来发现!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喜欢的童学请点【赞】、【在看】和【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感恩遇见!
1,女人尜尜是什么意思?“尜”字怎么读?
2,骚字是什么意思,“骚人”是“骚货”的意思么?
3,颖字怎么读拼音,颖字取名的寓意?
4,演员张钧甯的“甯”字不读yòng,也不读mì,那该怎么读?又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