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9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清朝开国战争"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清朝开国战争清朝全盛时期版图(乾隆年间)日期1616至-1759年地点华北、华南、蒙古、西藏、新疆、辽东等结果
清朝統一中國,統治版圖達到極盛参战方
後金→大清
明朝南明明鄭大顺大西三藩准噶尔汗国等指挥官与领导者
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萬曆帝泰昌帝天啟帝崇禎帝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永历帝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郑成功郑经鄭克塽李自成张献忠噶尔丹噶尔丹策零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等
清朝开国战争[1][2],是指来自辽东(今中国东北地区)的清朝政权由1616年建國(1636年前称后金),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並開疆拓土,因而開始入侵中原明朝地區而發動的一系列戰爭。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軍进入山海關,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先后攻破各路民變勢力和南明政权的势力。1661年,攻取云南,汉地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三藩之乱中巩固了其在华南的统治地位,并在1683年克攻明郑,消灭南明最后一支势力。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康熙时期[编辑]
削平三藩[编辑]
主条目:三藩之乱
1662年,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康熙初年,西南的三藩云南吴三桂、广东尚可喜、福建耿精忠为朝廷的最大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在华南地区的权威。康熙十二年(1672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起兵初期,吴三桂旧部纷纷倒戈反清,经过八年的战争,康熙帝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反击俄军[编辑]
主条目: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16世纪以来,俄罗斯沙皇国跨过乌拉尔山脉向亚洲西伯利亚地区扩张,不久之后持续侵扰中国黑龙江流域。清朝初年,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防卫空虚,俄國遂占據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顺治帝时,清军曾几次击败俄军,由于东北人烟稀少,一旦清军回撤,俄军势力又卷土重来。康熙帝亲政之后,清政府一再要求俄方退出,俄军置之不理,并且继续扩大行動。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5年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领清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俄军投降。清军把俘获的700余个俄军遣送回国,清军撤回后,俄军又重建土城。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本部2000人及援军重新攻打雅克萨,清军掘堑筑垒,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弹尽粮绝,俄国派特使和中国议和,康熙帝令萨布素撤兵。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俄国代表费耀多罗·戈洛文伯爵和清政府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在條約中,“清朝”和“中國”是互稱,「中國」一詞在當時已經具有了一個近現代主權國家的含義[3][4]。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与帝俄政府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以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经勘界后,同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保证了中俄的和平与商贸往来。
蒙古一带的战事[编辑]
更多信息:清代蒙古
清初蒙古[编辑]
蒙古各部在清朝入关之前便归附了后金(后来为清朝)。皇太极在位期间,曾数次远征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最终在1634年击败了他,林丹汗献传国玉玺投降。随后,漠南蒙古各部归附后金,皇太极被他们推戴为蒙古大汗,改国号为大清。
在清朝初年,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札萨克蒙古)和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两部分。喀尔喀蒙古又分为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三大部落,被称为“外喀尔喀”,即外蒙古[5]。此外还有天山以北的准噶尔部和青海的霍尔三十九族部落,也是蒙古人部落。
新疆一带的战事[编辑]
在清朝初期,今日的新疆一带不属于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当时新疆一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天山以北为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被清廷称为“准部”;天山以南为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被清廷称为“回部”。叶尔羌汗国后来被准噶尔吞并。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曾经长期与清朝交战,后来不敌清朝。1758年,准噶尔被清朝征服。1759年,清廷平定回部的大小和卓之乱,回疆归于清廷统治之下,设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以管辖之。
平定伊犁地区[编辑]
兆惠在鄂垒扎拉图突围
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死,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继承汗位。不久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相攻。准噶尔内乱,使原本附属于准噶尔的各部落纷纷归附清朝。1754年,阿睦尔撒纳率部降清,被乾隆帝封为亲王。同时,清军招抚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
阿睦尔撒纳入朝后,将准噶尔部的实情奏报中央。乾隆帝于1755年春发兵出征准噶尔。五月,清军进占伊犁。达瓦齐众叛亲离,率残部退至昭苏之格登山。准噶尔降臣阿玉锡带领清军二十五人夜袭达瓦齐大营,数千人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六月,乌什伯克霍集斯将达瓦齐诱擒后缚送清军,准噶尔汗国灭亡。达瓦齐被送往热河朝觐乾隆帝,被封为“绰罗斯和硕亲王”,居于京师。
清军攻取伊犁后,西征的清军主力撤回内地,西部防卫空虚,阿睦尔撒纳野心逐渐显露。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灭其残部,天山北路底定。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编辑]
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1762年,乾隆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自1762年起,清朝中央陆续派遣大量的军队进驻新疆。永驻新疆的军民携带家眷,主要是来自河北、东北地区的满族、达斡尔等民族[6]。
青藏地区的战事[编辑]
更多信息:清朝治藏历史
青藏地区在清朝初年不属清朝政权管辖,由格鲁派的达赖喇嘛和蒙古族的和硕特汗国管辖,康区的部分地区由藏族土司管辖。1720年,清朝将准噶尔势力自青藏高原逐出。1724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以后,正式将其纳入版图之内。
平定西藏[编辑]
乾隆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六千,秘密潜入西藏。1717年十一月,大策零敦多布偷袭拉萨,杀死和硕特汗国末代首领拉藏汗,控制了藏内局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帝发兵入藏,但被准噶尔大败,全军覆没。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在拉藏汗的叔叔罗卜藏丹津的支持下,将准噶尔势力逐出西藏,大策零敦多布逃回伊犁。清朝从此在西藏驻军。罗卜藏丹津以立功为名,要求清廷册立自己为和硕特的可汗,遭到拒绝。清廷封康济鼐、阿尔布巴为贝子,隆布鼐为辅国公,颇罗鼐为一等台吉,让他们共管西藏事务。对此罗卜藏丹津极为不满,在1723年联合青海的霍尔三十九族部落,一起反对清廷。雍正帝派大将军年羹尧、岳锺琪将其击败,霍尔三十九族再度归附清廷。雍正帝采纳年羹尧“分而治之”的建议,于1724年将藏区拆分为青海、西藏两个部分,青海的藏人地区由朝廷派驻的西宁办事大臣管理;康区部分地区分别划归云南、四川管辖;卫藏则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古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一起管理。此事件即为藏区分治。1727年,清廷设立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政治。
大小金川之役[编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安抚司莎罗奔私自进攻明正土司,中央调兵征讨。乾隆十四年(1749年)莎罗奔投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朋楚克袭杀革布什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又帮助小金川土司之子僧格桑侵凌鄂克什、明正等土司。四川官员令其退还土地,大小金川拒不退兵。清廷再次发兵进剿。1772年底,清兵攻克小金川官寨美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索诺木朋楚克出降。清朝肃清了西南四川地区的反清力量[7]。
周邊政權的行動[编辑]
日本德川幕府曾对东宁国的反清战事给予经济和后勤的支持。在三藩之乱的时候,朝鲜曾经计划讨伐清朝以恢复明朝[8][9]。越南在西山朝时期曾支持反清复明运动,攻打清朝沿海一带。[10]
历史定位及评价[编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官方全國地图
历史上,在初期,深受华夷之辨思想影響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台湾明鄭等政权不认可清朝的“中華”地位。他们认为在清朝為“以夷變夏”,認為是蠻夷取代了中華,并认为自己的国家才是繼承了正统中华文明體系,[11][12]是为小中华思想。到了清朝中期,朝鮮北學派先驅洪大容在出使清朝時體會到清朝國運的變化,他在《湛軒燕記》中寫道:「清主中國,盡有明朝舊地,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東有瓦喇。船廠又其發蹟之地。而在明朝一統之外,則幅員之廣甲於歷朝。藩夷之服貢者,琉球間歲一至,安南六歲再至,暹羅三歲,蘇祿五歲,南掌十歲一至。西洋、緬甸貢獻無常期。蒙古三十八部不服者二,其三十六部選士入學,選兵入衛,通關市、婚姻,商胡貿遷無限域,馳馬交於關東,則與一統無甚異也。」朝鮮使臣洪大容在與清朝學者潘庭筠、嚴誠和陸飛的交往中,感到中華文化並未因滿族入侵而有太大的變化,他評價三名中國友人「雖斷髮胡服,與滿洲無別,乃中華故家之裔也」,「非吾輩所及也」[13]。
清朝末年,以推翻清朝为目的革命党曾在日本影響下鼓动“排满”。他们主张满清取代明朝政权是外族灭亡“中国”,号召采用激进地方式排斥满人。此观点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逐渐式微。例如孙中山后来就放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改为主张“五族共和”。孙中山在《民权主義第四講》中亦指出:「中國本部形式上向來本分作十八省,另外加入東三省及新疆,一共是二十二省;此外還有熱河、綏遠、青海許多特別區域,及蒙古、西藏各屬地。這些地方,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之中,都是統屬於清朝政府之下。……中國最強盛的時代,領土是很大的。北至黑龍江以北,南至喜馬拉雅以南,東至東海以東,西至葱岭以西,都是中國的領土」[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历经努爾哈赤、皇太極、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清朝帝王的統治完成了帝國的统一,使其归于中央统治之下,清朝在明朝疆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得到扩展,对中国东北地区、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军事及政治措施巩固统治,并且通过抵御沙皇俄国侵略军入侵等方式,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疆土[15][16][4][17][18]。
學者李大龍認為「中國」一詞在清代亦首次擁有了現代主權國家的含義以及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名稱。[19]
参考文献[编辑]
^ 俞祖华.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百次战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李天鳴. 兵不可一日不備:清代軍事文獻特展導覽手册.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2: 38. ISBN 9789575624309.
^ 张丹卉,清初雅克萨战役之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ds.cass.cn。
^ 4.0 4.1 李大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3期),2007年
^ 杜家驥、李然《嘉慶事典: 清史事典七》遠流出版,第183頁
^ 罗树杰、胡敏《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80-382頁
^ 李鸿彬,白杰. 评乾隆朝金川之役[J]. 清史研究, 1998, 0(2): 66-76.
^ 《朝鲜王朝实录》 顯改 1卷, 卽位年(1659 己亥 / 청 순치(順治) 16年) 9月 5日(癸亥)
^ 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计划:明亡60年仍想北伐.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 (美國)穆黛安著. 《華南海盜 一七九〇—一八一〇》. 劉平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ISBN 7-5004-2089-7. : 43~44頁. 。
^ 林春勝, 林信篤. 《華夷變態》徳川幕府檔案. : 1732,浦廉一校勘,1958. 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
^ 李文馥《閩行詩話·夷辨》,附錄於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周游列國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華夷之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書。家孔孟而戶程朱,其學也;源左國而流班馬,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李杜為依歸;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鍾王為楷式。賓賢取士,漢唐之科目也;博帶峩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吾不知其何如為華也?」
^ 楊雨蕾. 《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23-242. ISBN 9787532632572.
^ 《三民主義/民权主義》(第四講)
^ 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 民族共同体的巩固.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7頁
^ 細說清軍人關之戰//《歷史不忍細看》.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7年
^ 李大龍《「中國」與「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國疆域形成的歷史軌跡》,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参见[编辑]
理藩院
华夷之辨
剃发易服
反清复明
满汉文化交流
查论编清代新疆行政區劃建省前準部伊犁 · 迪化州(烏魯木齊) · 鎮西府(巴里坤) · 古城 · 庫爾喀喇烏蘇 · 塔尔巴哈台回部喀什噶爾 · 葉爾羌 · 和闐 · 阿克蘇 · 烏什 · 庫車 · 喀喇沙爾 · 吐魯番 · 哈密建省後鎮迪道迪化府 · 鎮西直隸廳 · 吐魯番直隸廳 · 哈密直隸廳 · 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伊塔道伊犁府 · 塔爾巴哈臺直隸廳 · 精河直隸廳阿克蘇道温宿府 · 焉耆府 · 庫車直隸州 · 烏什直隸廳喀什噶爾道疏勒府 · 莎车府 · 和闐直隸州 · 英吉沙爾直隸廳政制軍府制天山北路伊犁將軍 - 伊犁參贊大臣 · 烏魯木齊都統 ·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 · 巴里坤領隊大臣 · 古城領隊大臣 · 哈密辦事大臣 · 吐魯番領隊大臣 · 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天山南路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喀什噶爾參贊大臣) · 英吉沙爾領隊大臣 · 葉爾羌辦事大臣 · 和闐辦事大臣 · 阿克蘇辦事大臣 · 烏什辦事大臣 · 庫車辦事大臣 · 喀喇沙爾辦事大臣伯克制阿奇木伯克 · 伊沙噶伯克 · 商伯克 · 哈子伯克 · 密喇布伯克 · 明伯克盟旗制舊土爾扈特部(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 中路和碩特部(巴圖塞特奇勒圖盟)事件準噶爾之役 · 阿睦爾撒納之亂 · 大小和卓之亂 · 迈喇木事件 · 烏什回亂 · 犯屯暴动 · 孜牙墩事件 · 張格爾之亂 · 邁瑪特玉素普 · 胡完事件 · 七和卓之亂 · 沙木蒙事件 · 铁完库里事件 · 倭里罕 · 玉散霍卓依善事件 · 塔城贸易圈事件 · 迈买铁里事件 · 额帕尔事件 · 杨三腥事件 · 同治新疆回乱 · 阿古柏入侵 · 哲德沙尔汗国(布素魯克) · 伊犁危機 · 光緒戡定新疆 · 新疆建省 · 吴勒子事件 · 吐尔巴克事件條約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 ·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 塔爾巴哈臺界約 · 里瓦几亚条约 · 中俄伊犁條約 · 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
查论编清代蒙古蒙古各部內屬蒙古呼倫貝爾
索倫部八旗
含陳巴爾虎
新巴爾虎八旗
額魯特一旗
察哈爾
八旗察哈爾(附;達里岡厓)
綏遠
歸化城土默特一旗
唐努乌梁海
唐努旗
薩拉吉克旗
托錦旗
庫布蘇庫勒諾爾旗
克穆齊克河旗
科布多
明阿特部一旗
札哈沁部二旗
額魯特部一旗
阿爾泰烏梁海七旗
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二旗
西藏
達木蒙古
外藩蒙古內札薩克蒙古二十四部哲里木盟四部
嫩科爾沁部六旗
扎赉特部一旗
杜爾伯特部一旗
郭尔罗斯部二旗
昭烏達盟八部
敖汉部一旗
奈曼部一旗
阿噜科尔沁部一旗
翁牛特部二旗
克什克腾部一旗
内喀尔喀巴林部二旗
内喀尔喀扎鲁特部二旗
漠南喀爾喀左翼一旗
卓索圖盟二部
喀喇沁部三旗
土默特部二旗
附:唐古特喀爾喀
附:錫埒圖庫倫旗
锡林郭勒盟五部
乌珠穆沁部二旗
浩齊特部二旗
苏尼特部二旗
阿巴噶部二旗
阿巴哈纳尔部二旗
烏蘭察布盟四部
四子部落一旗
茂明安部一旗
乌喇特部三旗
漠南喀爾喀右翼一旗
伊克昭盟一部
鄂尔多斯部七旗
外札薩克蒙古外喀尔喀四部東路
車臣汗部二十三旗
中路
賽音諾顏部二十二旗
附:額魯特部二旗:额鲁特旗·額魯特後旗
後路
土謝圖汗部二十旗
西路
札薩克圖汗部十八旗
附:輝特部一旗
科布多衛拉特四部賽音濟雅哈圖左、右翼盟
杜爾伯特部十六旗
輝特部二旗
青塞特奇勒圖盟
新土爾扈特部二旗
科布多參贊大臣轄
新和硕特部一旗
西套额鲁特二旗
阿拉善厄魯特旗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新疆衛拉特二部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舊土爾扈特部十旗巴圖塞特奇勒圖盟中路和碩特部三旗青海額魯特五部
青海和碩特部二十旗
青海綽羅斯部二旗
青海土爾扈特部四旗
青海輝特部一旗
青海喀爾喀部一旗
附:察罕諾門汗旗
黑龍江額魯特一旗依克明安旗注釋与盟范围相当的部落加粗显示。科布多所屬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後劃歸阿爾泰。將軍、都統、大臣統部理藩院直屬阿拉善厄魯特旗 ·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 依克明安旗察哈爾都統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熱河都統节制昭烏達盟 · 卓索图盟绥远城将军节制歸化城土默特 · 烏蘭察布盟 · 伊克昭盟烏里雅蘇臺統部烏里雅蘇臺將軍节制賽音諾顏部 · 札薩克圖汗部 · 唐努乌梁海庫倫辦事大臣节制土謝圖汗部 · 車臣汗部科布多參贊大臣衛拉特杜尔伯特部 · 輝特部 · 明阿特部 · 札哈沁部 · 額魯特部阿爾泰辦事大臣阿爾泰烏梁海 · 新土尔扈特部 · 新和硕特部西寧辦事大臣节制青海和碩特部 · 青海輝特部 · 青海綽羅斯部 · 青海土爾扈特部 · 青海喀爾喀部駐藏大臣達木蒙古伊犁將軍舊土爾扈特部四路 · 中路和碩特部會盟內蒙古哲里木盟 · 卓索圖盟 · 昭烏達盟 · 锡林郭勒盟 · 烏蘭察布盟 · 伊克昭盟外蒙古汗阿林盟 · 齊齊爾里克盟 · 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 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科布多青塞特奇勒圖盟 · 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 · 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新疆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 巴圖塞特奇勒圖盟青海青海左翼盟 · 青海右翼盟喇嘛駐京國師左翼章嘉呼图克图 · 敏珠爾呼圖克圖右翼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 · 濟嚨呼圖克圖(西藏)遊牧喇嘛錫哷圖庫倫札薩克喇嘛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克圖 · 札牙班第達呼圖克圖 · 青蘇珠克圖諾門罕 · 那魯班禪呼圖克圖 · 察罕諾門汗寺廟內蒙古多倫諾爾呼和蘇默(汇宗寺) · 歸化城五當召(廣覺寺) · 美岱召(壽靈寺) · 大召(無量寺) · 席力圖召(延壽寺) · 錫哷圖庫倫三大寺(兴源寺) · 阿巴哈納爾贝子庙(崇善寺)外蒙古慶寧寺 · 額爾德尼召(光顯寺) · 甘丹寺 · 興仁寺新疆伊犁圣佑庙 · 靖远寺事件布爾尼之變 · 多倫諾爾會盟 · 平定朔漠 · 羅卜藏丹津之亂 · 平定準噶爾 · 撤驛之變 · 阿睦爾撒納之亂 · 土爾扈特東歸 · 外蒙古独立條約恰克圖界約 · 恰克图市约 · 烏里雅蘇臺界約 · 科布多界約其它盟旗制度 · 蒙汉分治
查论编清代西藏區域
衛
藏
阿里
喀木
霍爾三十九族
達木蒙古
官制駐藏大臣
駐藏辦事大臣
* 幫辦大臣
夷情章京
喇嘛僧官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掌辦商上事務
第穆呼圖克圖
卓尼諾門罕
濟嚨呼圖克圖
哷徵呼圖克圖
噶廈俗官
西藏郡王
噶倫
仔琫
商卓特巴
業爾倉巴
協爾幫
達琫
中譯
卓尼爾
戴琫
喇嘛封号职衔
呼圖克圖
诺门罕
班第达
堪布
绰尔济
名号
國師
禪師
法令
《西藏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裁禁商上积弊章程》
《新治藏政策大纲》
事件
拉达克战争
準噶爾入藏
阿爾布巴之亂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廓爾喀侵藏戰爭
森巴戰爭
廓藏戰爭
木龍年戰爭
條約
《中英藏印條約》
《中英藏印續約》
《拉萨条约》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查论编清朝歷史16世紀
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古勒山之战
建造费阿拉
击败叶赫部
17世纪
吞并海西女真
征服野人女真
創設八旗
天命
後金建國
立國戰事
七大恨誓师
抚清之战
薩爾滸之戰
寧遠之戰
计丁授田
天聪
四大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
皇太極
天聪新政
入侵朝鲜
三王归顺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兵入塞
征服察哈尔
蒙古衙門
编设盟旗
崇德
皇太极称帝
議政王大臣會議
再侵朝鲜
丁丑下城
松錦之戰
顺治
多爾袞攝政
清軍入關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八十一日
屠蜀
庚寅之劫
綠營
通海案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
剃髮
投充
逃人
禁关
屠城
大清律例
首崇滿洲
滿城
皇商
遷界令
函可案
清荷聯軍
南北黨爭
丁酉科場案
哭庙案
丁未漂人
康熙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索尼
遏必隆
鰲拜
蘇克薩哈
江南奏銷案
康熙历狱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條約》
俄罗斯馆
文字獄
莊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乱
南書房
遷界令
施琅攻台
多倫諾爾會盟
烏蘭布通之戰
昭莫多之战
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18世纪康熙
《康熙字典》
驱准保藏
礼仪之争
《弟子规》
朱一貴之乱
九子夺嫡
雍正
世宗改制
駐藏大臣
羅卜藏丹津之亂
和通泊之战
光显寺之战
藏區分治
改土归流
《恰克圖界約》
火耗歸公
軍機處
攤丁入地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密摺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連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
古州苗亂
乾隆
八旗生计
汉军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戰
第二次金川之戰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帝南巡
鎖國政策
洪任辉事件
一口通商
準噶爾之役
大小和卓之亂
清缅战争
《四庫全書》
撤驛之變
字貫案
甘肅冒賑案
蘇四十三起義
林爽文起义
天地會
篤嘉莊之戰
清軍入越戰爭
廓爾喀侵藏戰爭
《西藏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十全武功
議罪銀
馬戛爾尼使團
乾嘉苗亂
嘉庆
川楚教乱
白蓮教
19世纪嘉庆
神武门遇刺案
戈洛夫金使团
英国图占澳门
黄亚胜案
癸酉之变
天理教
孜牙墩事件
阿美士德使团
兵部大印丟失案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道光
律勞卑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維喜案
穿鼻之战
虎门销烟
《穿鼻草約》
第一次定海之战
第二次定海之战
镇海之战
乍浦之战
吴淞战役
镇江之战
不平等条约
《广州和约》
《南京条约》
《望廈條約》
《黄埔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西藏森巴戰爭
七和卓之亂
太平天国
咸丰
天京之變
捻军
广东洪兵起义
小刀会
团练武装
淮軍
湘军
楚军
苗民起义
大成国
大洪国
廓藏戰爭
塔城贸易圈事件
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
云南回变
《璦琿條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廣西教案
亞羅號事件
廣州城戰役
大沽口战役
火烧圆明园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咸丰黄河大改道
辛酉政变
顧命八大臣
兩宮聽政
同治
同光中兴
洋务运动
戴潮春事件
陕甘回变
圣山砍竹事件
秦家滩事件
左宗棠入陕
马家军
新疆回变
海防与塞防之争
樟腦戰爭
天津教案
庚午洪灾
刺馬案
中国留美幼童
《申報》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光绪
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左宗棠收復新疆
伊犁危機
慈禧太后專政
丁戊奇荒
新疆置省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師
中法战争
交趾支那遠征
《中法新約》
臺灣建省
长崎事件
郑州河决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
《中俄密約》
通商银行
乙未割讓台灣
臺灣民主國
兴中会
乙未廣州起義
新軍
定武军
瓜分中國
门户开放
曹州教案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東南互保
庚子俄难
20世纪光绪
《辛丑條約》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廢科舉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軍
交通銀行
立憲運動
资政院
諮議局
英國侵藏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巴塘事变
中国同盟会
黃花崗起義
日俄战争
安庆起义
丁未政潮
国会请愿运动
宣统
川軍入藏
皇族內閣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第一次驅漢事件
滦州兵变
外蒙古独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宗社党
《清室優待條件》
清帝退位
遜清皇室小朝廷
张勋复辟
甲子政变
流亡小朝廷
專門史歷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说明:紫色為與外國人有關衝突事件】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中国改朝换代战争(維基數據:Q124396154)商鸣条之战周牧野之战 · 犬戎攻周之戰秦秦灭周 · 秦灭六国之战漢秦末民变 · 楚汉战争 · 东汉统一战争三国魏灭燕之战 · 魏灭蜀之战晋晉滅吳之戰 · 晉滅成漢之戰 · 晋灭后秦之战 · 晋灭南燕之战五胡十六国永嘉之乱 · 后赵灭前赵之战 · 前燕灭冉魏之战 · 前秦滅前燕之戰 · 后燕灭西燕之战南北朝北魏統一北方 · 北周滅北齊之戰隋隋滅陳之戰唐唐朝开国战争五代十国后唐灭后梁之战 · 后唐灭前蜀之战 · 后晋灭后唐之战 · 契丹滅後晉之戰 · 後周代漢宋北宋开国战争(北宋滅荆南 · 北宋灭后蜀 · 北宋灭南汉 · 北宋灭南唐 · 北宋灭北汉)金金滅遼之戰 · 靖康之变元蒙古征服中國(蒙古滅西夏之戰 · 蒙金戰爭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宋元战争)明明朝开国战争清清朝开国战争(明清战争 · 清平云南之战 · 準噶爾之役)近代辛亥革命 · 国民革命军北伐 · 国共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