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鹿晗退团回国,吴某已经先一步离开。鹿晗在韩国积累了不少个人粉丝,初恋少年形象特别讨喜,这些都算是他的“沉没成本”。但是,当他决定回国发展时,并没有被这些束缚住,毕竟韩国市场局限,行业内卷,文化等级制度也不友好,而国内广阔的市场才是他未来的机会。
随着与SM的对抗持续,传闻称鹿晗的收入直到2022年都要分给SM,分成比例不低于30%。虽然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不同地区和收入类型的分成肯定有差别,但也能看出他与SM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
回国后的鹿晗一举爆红,甚至可以说他所带领的微博超话玩法,很多都成了后来者的模仿对象。他的粉丝激增,收入也水涨船高。看看2015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鹿晗综合排名37,收入排名61,达到了2850万元,比先回国的吴某还要高一些。到了2017年,他的综合排名跃升至第二,收入高达2.1亿元,甚至超越了杨幂、赵丽颖等一众大咖。在《明星代言回报价值榜》上,他也稳居榜首,代言品牌的销售成绩非常亮眼,资源和财富不断积累。
2014年,鹿晗成为了“达令”平台的股东。最初“达令”想请他代言,后续升级为合作伙伴。然而,这次合作更多的是一个噱头,他并未真正深入了解投资领域,也没踏足资本市场。
真正将鹿晗引入创投圈(VC)的是王梦秋。王梦秋是典型的职场精英,曾一路打拼晋升为高管,转型后进入投资行业。她非常看好鹿晗,积极推动鹿晗参与了清晗基金的创立。
清晗基金的实际控制人是王梦秋,基金的名字带有“晗”字,官方宣布鹿晗为联合创始人,但鹿晗并不是基金的管理人。2017年有消息透露他参与了出资,但具体金额并未披露,实际上,他是基金的LP(出资人)。很多人可能觉得鹿晗只是“吉祥物”,不懂投资,没什么实质贡献,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明星的作用可不小。
就像“都市丽人”在港股上市时,代言人是林志玲,这吸引了大量潜在投资者,提升了路演的氛围和发行效果。项目看起来火热,能为资本市场带来更高的热度和信心。所以,鹿晗无疑在清晗基金的项目获取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鹿晗这些年,从偶像爆红到踏入资本圈,背后牵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行业规则。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娱乐圈的光鲜亮丽背后,真正的大戏其实是在资本运作中。你怎么看鹿晗的资本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